孙武
[春秋战国][公元前545年-前470年,孙子、孙武子、兵圣]
孙武为[春秋战国][公元前545年-前470年,孙子、孙武子、兵圣]
孙武,字长卿,春秋末期齐国人。其主要活动时期为公元前5世纪末至公元前4世纪初。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军事家。他所撰写的《孙子兵法》,是我国古代军事名著,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,历来被称为“兵学圣典”,置于《武经七书》之首,受到国内外的推崇。该书对军事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。
孙武祖姓陈,原居陈国(今河南淮阴一带),后避难齐国而定居。其祖父陈书是齐国战将,因伐莒有功受赐姓孙。孙武年轻时曾入吴-队,做过几年军校,并参加吴、楚战争,负伤后离队隐居,在山乡种地并从事兵法研究。春秋时期,我国社会正从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转化,社会政治、经济动荡,诸雄争霸,兼并战争频繁而激烈。特定的历史条件,为新的军事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温床,孙武在审度当时军事现象,总结历史战争经验的基础上,写成《孙子兵法》一书。该书又称《孙子》、《吴孙子兵法》、《孙武兵法》。据史书记载共有82篇,图9卷。今存本计有“计”、“作战”、“谋攻”、“形”、“势”、“虚实”、“军事”、“九变”、“行军”、“地形”、“九地”、“火攻”、“用间”等13篇,约6千余字。内容丰富,深刻、生动地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军事经验,精辟论述了从战争指导思想到战略战术原则等一系列问题,揭示了一些战争的重要规律,被西方现代军事家称为“战略之祖”。吴阖闾三年(公元前512年)前后,孙武流寓吴国,结识吴王阖闾的亲信大夫伍子胥。伍子胥深为孙武的军事才华所折服,于是在吴王面前力荐孙武为将。孙武以所著兵法13篇进见吴王,同吴王讨论了各种战争的问题,留下了兵法问对录。这些兵书和问对录,集中体现了孙武卓越的军事思想。
孙武军事思想的一个最大特点,就是充满军事哲学意识。首先,具有朴素唯物论的战争观。认为战争在国家政治、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,“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”。与此相联系,孙武认为战争是双方人力、财力、物力和军事实力的竞赛,要想赢得战争的胜利,必须注意改革政治、发展经济、增强国力,这样才能“威加于敌”。其次,提出了许多军事辩证法的概念和范畴。如,孙武认为战争态势是不断变化的,弱往往生于强,强也往往生于弱,这就是矛盾转化思想。他也表现出辩证分析的思想,主张对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地位要善于看到双重因素,“在利思害,在害思利”。他还坚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战略战术,强调“兵无常势”,“战无常法”。等等。
孙武军事思想的另一个特点,是明确慎密的战略意识。他提出战争存在着一般客观规律,导演、驾驭战争的统帅和将领,必须研究战争的规律,掌握战争的基本原理,这就是战略思想。至于战略的内容,他认为主要包括“道”、“天”、“地”、“将”、“法”等五大要素。也就是说,军事斗争的胜败得失,军事行动的进退攻防,取决于政治、天时、地利、将领、法制的审度、运用是否合理得当。譬如政治,就是战争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之一,政治的局势对军事有巨大影响,一个优秀的将领应该具有政治家的斗争策略,把战争同政治、同国计民生联系起来考虑,因此,他认为战争要谨慎,最好的结局是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。此外,他还提出了著名的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的作战指导原则。这是他战略思想的又一重要体现,是他军事思想的精华之一。他说:“凡军之所欲击,城之所欲攻,人之所欲杀,必先知其守将、左右、谒者、门者、舍人之姓名,令吾门必所知之。”又说:“知敌之可击,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,胜之半也。”这就是所谓“知己知彼”,不仅确切了解敌情,诸如人员、装备、将领等等,还要对自己的情况心中有数,孰长孰短,反复分析权衡,然后才能进入决策,进而指挥战争。孙武强调说:“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;不知彼而知己,一胜一负;不知彼不知己,每战必败。”只有敌我态势了然于心,才能以己之长,攻敌之短,取得最后胜利。
孙武军事思想的又一个特点,是主动灵活的战术意识。首先,他强调要善于掌握战争的主动权,“善战者先以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”,“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”。就是说,好的将领,要善于等待和创造战机,调动、钳制敌人而不为敌人所动。因为战争从来就没有绝对的、一成不变的强弱,能否取胜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挥的正确与否,“凡战者,以正合,以奇胜。故善出奇者,无穷如天地,不竭如江河”。只有善于应对,善于“求之于势”,才能促使各种战争条件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,从而陷敌于被动局面,求势得奇,出奇制胜。其次,他强调要“主动”就必须“灵活”。他说:“兵形象水,水之形,避高而趋下;兵之形,避实而就虚,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敌而致胜。故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;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,谓之神。”意思是要善变,根据时间、地点、条件、作战对象的不同,而采取不同的、相应的作战方法。若敌强我弱,就要“避其锐气,击其惰归”,寻找敌人力量薄弱的部分,“我专为一”,集中自己的优势,出其不意,攻其无备,使敌“无所不备,无所不寡”,陷入混乱,一举取胜。因此,在用兵上,他主张因敌情而定,“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,敌则能战之,少则能逃之,不若则能避之”。
孙武不仅以军事理论著称,而且出任吴国大将,从事军事政治斗争。他认为当时晋国六卿所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,亩大税轻者可以成功,而成功者,必威于天下。所以,他积极协助吴国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诸方面改革图强。阖闾九年(公元前506年)之后,又与伍子胥一起,跟随吴太子夫差,率军伐楚。以过人的军事才略和精妙的运筹,协助夫差指挥军队,五战五捷,最后攻下有200多年历史的楚都郢城(今湖北江陵北),从而使吴国威名远扬,以强大的军事实力震慑了北方的齐国、晋国和南方的越国,成为春秋末期的重要强国,而称霸中原。功成之后,孙武告老身退,又一次隐居乡间,闲事农桑,直至老终。
在近代,孙武成了一个驰誉中外的军事家。他的兵法著作被译成多国文字,他也因此被誉为第一个形成军事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。
同年(公元前545年)出生的名人:
同年(公元前470年)去世的名人:
孙武祖姓陈,原居陈国(今河南淮阴一带),后避难齐国而定居。其祖父陈书是齐国战将,因伐莒有功受赐姓孙。孙武年轻时曾入吴-队,做过几年军校,并参加吴、楚战争,负伤后离队隐居,在山乡种地并从事兵法研究。春秋时期,我国社会正从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转化,社会政治、经济动荡,诸雄争霸,兼并战争频繁而激烈。特定的历史条件,为新的军事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温床,孙武在审度当时军事现象,总结历史战争经验的基础上,写成《孙子兵法》一书。该书又称《孙子》、《吴孙子兵法》、《孙武兵法》。据史书记载共有82篇,图9卷。今存本计有“计”、“作战”、“谋攻”、“形”、“势”、“虚实”、“军事”、“九变”、“行军”、“地形”、“九地”、“火攻”、“用间”等13篇,约6千余字。内容丰富,深刻、生动地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军事经验,精辟论述了从战争指导思想到战略战术原则等一系列问题,揭示了一些战争的重要规律,被西方现代军事家称为“战略之祖”。吴阖闾三年(公元前512年)前后,孙武流寓吴国,结识吴王阖闾的亲信大夫伍子胥。伍子胥深为孙武的军事才华所折服,于是在吴王面前力荐孙武为将。孙武以所著兵法13篇进见吴王,同吴王讨论了各种战争的问题,留下了兵法问对录。这些兵书和问对录,集中体现了孙武卓越的军事思想。
孙武军事思想的一个最大特点,就是充满军事哲学意识。首先,具有朴素唯物论的战争观。认为战争在国家政治、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,“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”。与此相联系,孙武认为战争是双方人力、财力、物力和军事实力的竞赛,要想赢得战争的胜利,必须注意改革政治、发展经济、增强国力,这样才能“威加于敌”。其次,提出了许多军事辩证法的概念和范畴。如,孙武认为战争态势是不断变化的,弱往往生于强,强也往往生于弱,这就是矛盾转化思想。他也表现出辩证分析的思想,主张对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地位要善于看到双重因素,“在利思害,在害思利”。他还坚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战略战术,强调“兵无常势”,“战无常法”。等等。
孙武军事思想的另一个特点,是明确慎密的战略意识。他提出战争存在着一般客观规律,导演、驾驭战争的统帅和将领,必须研究战争的规律,掌握战争的基本原理,这就是战略思想。至于战略的内容,他认为主要包括“道”、“天”、“地”、“将”、“法”等五大要素。也就是说,军事斗争的胜败得失,军事行动的进退攻防,取决于政治、天时、地利、将领、法制的审度、运用是否合理得当。譬如政治,就是战争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之一,政治的局势对军事有巨大影响,一个优秀的将领应该具有政治家的斗争策略,把战争同政治、同国计民生联系起来考虑,因此,他认为战争要谨慎,最好的结局是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。此外,他还提出了著名的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的作战指导原则。这是他战略思想的又一重要体现,是他军事思想的精华之一。他说:“凡军之所欲击,城之所欲攻,人之所欲杀,必先知其守将、左右、谒者、门者、舍人之姓名,令吾门必所知之。”又说:“知敌之可击,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,胜之半也。”这就是所谓“知己知彼”,不仅确切了解敌情,诸如人员、装备、将领等等,还要对自己的情况心中有数,孰长孰短,反复分析权衡,然后才能进入决策,进而指挥战争。孙武强调说:“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;不知彼而知己,一胜一负;不知彼不知己,每战必败。”只有敌我态势了然于心,才能以己之长,攻敌之短,取得最后胜利。
孙武军事思想的又一个特点,是主动灵活的战术意识。首先,他强调要善于掌握战争的主动权,“善战者先以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”,“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”。就是说,好的将领,要善于等待和创造战机,调动、钳制敌人而不为敌人所动。因为战争从来就没有绝对的、一成不变的强弱,能否取胜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挥的正确与否,“凡战者,以正合,以奇胜。故善出奇者,无穷如天地,不竭如江河”。只有善于应对,善于“求之于势”,才能促使各种战争条件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,从而陷敌于被动局面,求势得奇,出奇制胜。其次,他强调要“主动”就必须“灵活”。他说:“兵形象水,水之形,避高而趋下;兵之形,避实而就虚,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敌而致胜。故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;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,谓之神。”意思是要善变,根据时间、地点、条件、作战对象的不同,而采取不同的、相应的作战方法。若敌强我弱,就要“避其锐气,击其惰归”,寻找敌人力量薄弱的部分,“我专为一”,集中自己的优势,出其不意,攻其无备,使敌“无所不备,无所不寡”,陷入混乱,一举取胜。因此,在用兵上,他主张因敌情而定,“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,敌则能战之,少则能逃之,不若则能避之”。
孙武不仅以军事理论著称,而且出任吴国大将,从事军事政治斗争。他认为当时晋国六卿所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,亩大税轻者可以成功,而成功者,必威于天下。所以,他积极协助吴国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诸方面改革图强。阖闾九年(公元前506年)之后,又与伍子胥一起,跟随吴太子夫差,率军伐楚。以过人的军事才略和精妙的运筹,协助夫差指挥军队,五战五捷,最后攻下有200多年历史的楚都郢城(今湖北江陵北),从而使吴国威名远扬,以强大的军事实力震慑了北方的齐国、晋国和南方的越国,成为春秋末期的重要强国,而称霸中原。功成之后,孙武告老身退,又一次隐居乡间,闲事农桑,直至老终。
在近代,孙武成了一个驰誉中外的军事家。他的兵法著作被译成多国文字,他也因此被誉为第一个形成军事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。
同年(公元前545年)出生的名人:
同年(公元前470年)去世的名人: